廚餘回收:中央處理 發電為本 (Chinese Only)
(16 May 2019)
民以食為天,香港更是美食天堂,但同時天天產生大量廚餘,佔本地都市固體廢物中的極大比例,獨佔鰲頭,逾三成之多!
家家有餘?日均共逾3,000公噸廚餘中,以來自家居為首,約佔七成;其次,工商廚餘每天約1,000公噸。
在家在外,源頭惜食減廢,是傳統美德,所謂「粒粒皆辛苦」;當今,氣候變化用語則為「減廢減碳」,反映事關重大。約6年前,政府策動「惜食香港運動」,並創造「大嘥鬼」作生動代言,振興惜食文化,同時積極推展廚餘回收藍圖,須知環保基建設施落成需時。
廚餘回收,各地迥異。香港社會結構高度都市化,高比例人多地少,以及高密度建築環境為主,因地制宜,廚餘回收的主流方向須對應此本地「三高」因素。
宜中央處理為本
環境局2014年發表了《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分析了本港的廚餘挑戰及闡述廚餘回收作中央處理為主流的基本盤。當中包括一系列「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每所廚餘處理能力每天數以百公噸計。
例如,位於北大嶼山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又名為O·PARK1,每天中央處理量可達200公噸,去年年中開始營運,開展了香港大規模廚餘回收新里程。
為推廣良好廚餘管理方法,並累積經驗以利逐步擴大回收規模,政府早於2010年代初期,分別與工商界及屋苑推展合作項目,當中包括「九龍灣廚餘試驗處理設施 - 廚餘循環再造計劃」和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前者已功成身退,後者仍在運作,累計30多個私人屋苑已獲撥款以推行廚餘減量教育及租置廚餘機,亦歡迎更多屋苑申請參與資助計劃。
屋苑廚餘機為「分布式」處理方法。鑑於本港屋苑空間及其他客觀限制,一般尚算「大型」在地廚餘機佔一個房間空間,其處理量為每天約0.1公噸,只可應付數十戶至約百戶的家居廚餘,固此往往未能高比例滿足整個大型或中型屋苑所需。相比,O·PARK1的廚餘中央處理能力,等於約2,000部在地「分布式」屋苑廚餘機!
宜轉廢發電為本
吃剩的廚餘,約三星期後變電?「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系列因應本地廚餘特性及氣候環境等,善用合適先進科技,透過厭氧分解(Anaerobic Digestion)過程,轉廚餘為生物氣作可再生能源,產熱產電。
又以O·PARK1為例,能源不單自給自足,並預計每年輸出可高至約1,400萬度剩餘電力。相鄰的「小蠔灣污水處理廠」輔設現時全港最大規模太陽能發電場,共4,000多塊太陽能光伏板,年產電力約110萬度。兩者對照可再生能源潛力,可見O·PARK1轉廢為能所產餘電,甚為出色,相等於約50,000塊太陽能光伏板!
O·PARK2及O·PARK3分別位於北區沙嶺及元朗石崗,處理量日均各約300公噸。前者,正待立法會財委會審批撥款;後者,則在規劃研究階段。
為進一步加快加大轉廚餘為能的整體吞吐量,近年環保署與渠務署積極協作及創新,加碼研究活用部分合適的現有和計劃中的污水處理廠,作「廚餘及污泥共厭氧消化」(Anaerobic Co-digestion)。當中,大埔污水處理廠廚餘回收先導項目,亦剛剛率先落實,廚餘處理量可達日均約50公噸,轉廢為能。
宜惜食回收同行
減廢減碳,我們需推動惜食及廚餘回收,雙軌並行。在此,我多謝近千「咪嘥嘢食店」支持惜食香港運動,亦樂見逾200工商機構率先支持中央廚餘回收轉廢為能,當中包括超級市場、餐廳酒店、街市商場、食物工廠及公共機構等,將廚餘送往O·PARK1作中央處理。
同時,環保署牽頭的跨部門工作小組早已成立,加強廚餘收集及運送的協作,以身作則。目前,食環署管轄的40個街市和熟食中心,以及房委會管理下9個街市和商場,均將其廚餘回收予O·PARK1作中央處理,轉廢為能。
還有,中央廚餘處理可望於今年內開始覆蓋部分家居廚餘,尤其優先收集來自已具廚餘回收經驗的屋苑。
早前,我與同事以及項目相關團隊,同行視察O·PARK1的初期運作。O·PARK1是本港以至亞洲區域內甚具規模及重要意義的生物質能(Biomass Energy)先進設施,類似環保可再生能源基建可見於意大利米蘭及韓國首爾等大城市,其廚餘均以中央處理為本;近年,亦見台灣各市開始致力廚餘回收大舉轉向,投放新建設於生物質能發電。當然,我們亦樂見工商機構以至家居屋苑因應各自條件,考慮應用合適廚餘回收科技,多管齊下,轉廢為材。
同行「揼少啲 慳多啲」!不單慳將來的垃圾收費,更重要慳地球及本地的珍貴資源,唔做「大嘥鬼」!
O·PARK:
https://www.opark.gov.hk/
渠務署可再生能源網:
https://www.dsd.gov.hk/TC/Sewerage/
Environmental_Consideration/ Renewable_Energy/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