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致辭

財務委員會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致辭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 (2025-26)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開場發言

主席:

正如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中所言,「發展綠色產業是國際大趨勢,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大關鍵。」。為配合國家雙碳目標,特區政府力爭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減半,並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經過多年努力,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 2014 年達峰。在2023年,香港的碳排放量已較峰值減少約四分之一,人均碳排放量亦較2014年的水平減少接近三成,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及歐盟的六成。

2. 創新科技可為香港帶來新產業和新模式,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已經批出33個涉及總金額約1億4千7百萬元的科研項目,涵蓋多個範疇,例如氫燃料的生產及儲存,以及轉廢為材等相關技術。透過這些政策支援,我們會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打造香港成為綠色科技示範基地,助力國家「引進來、走出去」。

3. 新能源運輸方面,政府已於去年12月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預留了約4 億7 千萬元資助專營巴士營辦商購買約600 輛電動巴士,以及1 億3 千5 百萬元資助的士車主購買3 000輛電動的士。因應《2024年施政報告》宣布的3億元高速充電樁鼓勵計劃,預計在今年年中推出,鼓勵私營機構安裝額外3 000支高速充電樁,可額外支援約16 萬輛電動車,進一步擴展充電配套。此外,作為落實《香港氫能發展策略》的其中一環,「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資助試驗計劃」亦已在去年12 月開始接受申請。我們亦會在今年第二季內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氣體安全條例》的草案以規管作為燃料的氫氣。

4. 至於推動減廢回收方面,今屆香港特區政府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力度來推行源頭減少廢物,扭轉多年來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的趨勢。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自2021年後連續三年持續下降,每天於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量由2021年的11 358公噸下降至2024年的10 510公噸,減少共7.5%。為持續完善社區回收網絡,政府將再增撥1.8億元,在今年內將全港住宅的智能廚餘回收桶或廚餘收集設施增加至1 600個。此外,為進一步轉廢為材,政府剛剛於上星期三(4月2日)向立法會提交了修訂條例草案,為生產者責任計劃訂立共同法律框架。我們會按實際情況逐步推出不同產品的生產者責任計劃。

5. 在轉廢為能方面,香港正在建設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 (I·PARK1),預期今年內可投入運作。我們也全力推進發展第二座轉廢為能設施 (I·PARK2),有關工程項目已在去年十二月公開招標。I·PARK2每日能處理6 000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將會是亞洲區內最大規模的先進轉廢為能設施之一。I・PARK1和I・PARK2合共能處理高達每日9 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向「零廢堆填」穩步邁進。

6. 在推動節能綠建方面,我們已在三月二十六日向立法會提交修訂《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的草案,加強本港建築物能源效益的管理制度。如獲立法會通過,修訂建議全面生效後,估計在2035年每年可額外節省約5億度電,相等於約15 萬個三人家庭的每年用電量。此外,我們正檢視在洪水橋/厦村和新田科技城等新發展區提供區域供冷系統的規模和推進模式,務求更具成本效益地配合當區發展,並預計在本月向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檢討結果。

7. 在自然保育方面,我們於去年11月分別正式設立北大嶼海岸公園及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並計劃於今年內公佈新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加強生態維護。我們最快於2年後在北部都會區開始興建比現時香港濕地公園大5倍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豐富戶外生態教育和康樂體驗,促進水產養殖業現代化。我們亦會持續提升香港郊野地區的吸引力,其中西貢東郊野公園破邊洲觀景台和紅花嶺郊野公園蓮麻坑鉛礦洞活化項目已在去年年底對外開放。首屆鄉郊豐年節:谷埔「聲—色—味」之旅亦剛於今年1至2月順利舉行,吸引超過12 000人次參與。 

8. 我和我的同事樂意聆聽各位議員的意見並解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