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辭及相關資料 - 環境局局長出席國際環境守護者第廿一屆青年會議閉幕致辭全文

演辭及相關資料

環境局局長出席國際環境守護者第廿一屆青年會議閉幕致辭全文

環境局局長致辭

以下為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今日(七月十三日)下午在國際環境守護者第二十一屆青年會議閉幕禮上致辭全文(中譯本)﹕

President Cox、劉校長、陳教授、各位來賓:

今天很榮幸獲大會邀請出席今次的會議,讓我有機會跟各位談談一個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 我們的環境。在座有不少是首次遠道來到香港的朋友,我謹在此歡迎你們,也要感謝各位為香港帶來整整一星期的藍天白雲和潔淨空氣,使炎炎夏日的天際,展現晴朗的長空!作為新任環境局局長,我當然希望香港能有更多日子看到蔚藍的天空。香港實在需要更多像你們一樣重視環境的人,協力使本港環境變得更清新翠綠、生活方式更符合環保。

看到台下眾多年輕的面孔,不期然想到你們就是未來的主人翁。社會上每個人都應盡所能尊重和愛惜環境,不單要盡力保育現今所有,更要努力使之持續發展,讓我們的後代都能有美好的環境。人們很容易忘記現今四周環境出現的種種問題,其實是以往環保工作不足所造成的後果。要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唯一的辦法,就是坐言起行,由今天開始,為明天努力。只有你我攜手,才能發揮更大作用。保護環境,其實可以從生活上的很多小處入手,例如將用完的電腦或電視關掉、把冷氣機的溫度調校至節能的度數、不要浪費食物、盡量減少廢物和循環再造等,例子之多,真是不勝枚舉。所謂「滴水成河」,就只待每名市民積極參與。

我十分喜歡「國際環境守護者」這個名稱。美好的環境是大自然給與香港和世界上每個人的一份恩賜。作為受惠者,我們有責任為自己和我們的下一代,盡力守護環境。

我很高興今年的會議在香港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舉行。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是香港推動綠色教育的先驅,也是率先培育年青盡責的環境守護者的組織之一。各位今天來到這裏,足證香港在結集全球力量,提高世界各地年輕人對環保教育的意識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細閱會議的程序表後,我相信大家都同意,保護環境是一個跨越國界的重要課題,不論你我身處何地,大家都在呼吸相同的空氣。同樣地,我們的成功,端賴國際間的通力合作。以全球暖化問題為例,不論身處都市、郊外、溫帶或亞熱帶,我們的日常生活均受影響,任何國家或社群,都不可以獨力將問題解決。全球暖化再也不是小部分人在危言聳聽,而是全球科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要談論共同的問題,何其容易?可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決心,卻往往因為不同國家和社會的個別情況而有所減損。例如發展中國家便經常問,究竟我們應該為保護環境而放棄推動發展,或是為了推動發展而不惜犠牲環境?

香港地少人多,在這個面積只有1000平方公里的大都會,居住了差不多700萬人,因此我們一直身處兩難的局面。我們並不認為城市生活必然有損環境。比方說,香港是極少數背靠綠色腹地,但卻擁有大都會特色的國際城市之一。綠色腹地上郊野公園和保護區的面積,佔全港土地總面積達40%。市區的居民僅需20分鐘,即可遠離中環商業區的石屎森林,踏足清幽的小路和山徑。各位現在身處天水圍這新市鎮,與重要的濕地和候鳥保護區近在咫尺,又是另一個明顯的例子。當然,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保護郊野,以避免受到都市化的影響。這無疑是一個挑戰,不僅對建造這都市的規劃師、工程師及制訂政策的官員而言,本港市民亦同樣有責任,要在如何保持市鎮發展和郊野保育上取得平衡,作出決定。

不過,這樣又帶出另一個問題:發展中和已發展國家在締造更美好的環境上,能否做到前後一致、步伐相同?

眾所周知,不同國家所處的經濟增長期各有不同,有的能做得更多,有的只可做得很少。我們亦知道,政府須向市民負責,要竭力推動經濟發展。正是這個原因,我相信在保護環境這個層面上,我們必須把發展中和已發展國家視為一條地球村,而事實上,我們正是生活在一條地球村內。我們亦須明白,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的威脅,影響著整個地球。基於維護全球一體化的精神,本港正與內地鄰近省份攜手合作,遏止排放和減少工業廢料。最近,我們又探討排污交易,並與各政府部門和企業合作,進一步推廣能源效益。粵港兩地政府已經達成協議,同意在二零一零年,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由一九九七年的水平大幅減少。儘管要達到這個宏大目標涉及艱鉅的工作,兩地亦必須緊密攜手,但這項艱難的任務,正好突顯兩地政府對保護環境的承擔和決心。

即使採取了上述措施,我們仍須問問自己 - 我們願意付出多少來保護環境?是否現在就付出代價,還是仍可等待明天?

世上沒有一樣寶貴的東西,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在對付全球暖化的問題上,減少排放空氣污染物是至為重要的一環,而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改用潔淨的燃料,同時物色可再生能源。然而,發電成本卻會有所上升。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和下一代可享有理想的生活環境,若想希望成真,我們就必須準備付出一點!本港政府投放在環保事務的資源,約佔公共開支總額的2%,而我們每年更會撥出額外款項來實施新措施。最近的例子,是政府動用了32億元來資助車主更換商用柴油車,使車輛符合歐盟IV期排放標準。我們亦為柴油的士和小巴提供經濟誘因,促使業界轉用石油氣車輛。今後將有更多新措施陸續推出,相信市民定會願意付出一點,例如付錢購買超級市場提供的膠袋,以減少浪費;政府日後亦可能會在大部分擠迫的市區,實施道路收費計劃。我相信,社會上即使沒有激烈的辯論和爭議,也定必掀起一番有意義的討論。屆時將會有支持者願意站出來,為環保疾呼,也會有環保組織紛紛提出建議,務求喚起公眾的關注。然而,要提出建議和發表意見的不應只是他們,倘若我們都相信地球是屬於大家的,那麼我們所有人都是利益相關者,每個人都必須付出一分力。同坐一條船,我們就得齊心合力,為環保的目標奮進。

誠然,改善環境不單是政府或環保團體的工作。這項工作,實有賴全體市民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都要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及日常的生活習慣。我們得培養新的習慣 – 首先從小處入手,例如不再過量使用膠袋,然後再向大事著眼,例如停車熄匙,以至減少發電廠的廢氣排放量,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

我們會竭盡所能令藍天常現,空氣潔淨清新。但我們的目標,不單是改善空氣質素。在減少廢物之餘,我們亦想通過廢物回收再造及循環再用,更妥善管理棄置的廢物。為了減輕因堆填區快將達到飽和而日漸增加的壓力,我們確有需要這樣做。我們亦正在研究化廢物為商機的方法。我們必須有創新的勇氣及遠大的眼光。誰說只有專家或專業人士,才可以有新的意念?如果我們能令追求更美好環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特別是帶領潮流的年輕一代,我們的目標便可更易達到。唯有這樣做,我們才能以持續發展的方式,達到上述各項目標。保護環境及持續發展,必須攜手並進。兩者之中,缺一不可,否則最終的受害者,就是你和我。然而,要兩者兼得,大家必須協力齊心,戮力參與。

我十分高興能夠有機會跟大家分享對環保這個重要課題的想法。在今次的青年會議上討論環保這課題,正是最合適不過。希望各位繼續努力,與今次在香港結交的朋友保持聯絡,繼續密切留意對全球及本地環境有影響的事宜,攜手捍衛環境。我深信,你們一定做得到。各位新任環境大使,我期望日後你們在自己的國家或世界舞台上,都能在環境範疇擔任要職。對於你們努力不懈所取得的成績,我謹此致賀。

謝謝各位。

二○○七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