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保育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國慶75周年的2024年11月,是香港自然生態保育史上的一個重要月份:全港最大的北大嶼海岸公園在11月1日成立;跟著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紅花嶺郊野公園在11月2日開幕;然後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在11月9日開幕,體現了政府多年來致力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的階段性成果。

全港最大的北大嶼海岸公園在11月1日成立,面積約2 400公頃,是香港第8個,也是面積最大的海岸公園。
全港最大的北大嶼海岸公園在11月1日成立,面積約2 400公頃,是香港第8個,也是面積最大的海岸公園。

北大嶼海岸公園面積約2 400公頃,是香港第8個,也是面積最大的海岸公園。本港8個海岸公園和一個海岸保護區令受保護的海洋棲息地面積增加至超過8 500公頃。海岸公園與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和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相連,形成一個橫跨內地和香港水域的海洋保護區網絡。透過積極發揮協同效應,我們可更有效地保育生活在粵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群落和北大嶼水域的海洋環境及生態系統。

政府一直致力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香港海域的面積雖然只佔全國海洋面積不足0.1%,卻擁有全國1/4的海洋物種,海洋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香港海域孕育約6 000種海洋生物,當中包括中華白海豚、江豚、馬蹄蟹和石珊瑚等。

香港海域孕育約6 000種海洋生物,當中包括中華白海豚、江豚、馬蹄蟹和石珊瑚等。
香港海域孕育約6 000種海洋生物,當中包括中華白海豚、江豚、馬蹄蟹和石珊瑚等。

說起石珊瑚,你可能不相信,香港石珊瑚的種類多達80多種,竟然較整個加勒比海的總和還要多!珊瑚群落是生產力很高的生態系統,很多海洋動植物亦賴以為生。近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都顯示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物種多樣性亦維持於高水平。

除海洋生態外,香港的自然環境亦孕育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喜歡生態旅遊的朋友,對於我們今年迎來第25個郊野公園一定欣喜萬分。紅花嶺郊野公園位於新界東北邊陲的沙頭角,佔地約530公頃,因春季時紅杜鵑花開遍山而得名。山上常有小型鳥類出沒,故紅花嶺的英文地名是Robin’s Nest(知更鳥巢)。

紅花嶺郊野公園位於新界東北邊陲的沙頭角,佔地約530公頃。
紅花嶺郊野公園位於新界東北邊陲的沙頭角,佔地約530公頃。

紅花嶺郊野公園因春季時紅杜鵑花開遍山而得名。山上常有小型鳥類出沒,故紅花嶺的英文地名是Robin’s Nest(知更鳥巢)。
紅花嶺郊野公園因春季時紅杜鵑花開遍山而得名。山上常有小型鳥類出沒,故紅花嶺的英文地名是Robin’s Nest(知更鳥巢)。

由於位處邊境,紅花嶺的自然生境受干擾相對較少,動植物種豐富多樣,包括不少具保育價值的物種。連綿的山嶺及縱橫交錯的天然溪澗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各式各樣的棲息地,部分紅花嶺郊野公園範圍位於昔日邊境禁區內,保存不少戰時遺跡,其中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蓮麻坑鉛礦洞,更是香港最重要的蝙蝠群居地之一,加上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這些文物古蹟資源,讓市民及訪客在愉快郊遊時,亦可深入瞭解香港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

紅花嶺郊野公園保存不少戰時遺跡,其中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蓮麻坑鉛礦洞,更是香港最重要的蝙蝠群居地之一,加上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讓市民及訪客在愉快郊遊時,亦可深入瞭解香港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
紅花嶺郊野公園保存不少戰時遺跡,其中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蓮麻坑鉛礦洞,更是香港最重要的蝙蝠群居地之一,加上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讓市民及訪客在愉快郊遊時,亦可深入瞭解香港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

紅花嶺另一大特色是在地理位置上和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形成連接兩地的「紅花嶺-梧桐山生態廊道」,有助港深兩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整個郊野公園地勢山巒起伏,由次生林、灌木及高地草原組成,展現具有高景觀價值的宜人景色。

香港佔地不廣,面積只有約1110平方公里,但卻有約40%土地為受保護的郊野公園和特別地區,亦有《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和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等。地質公園範圍內的赤洲更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為香港古生態研究提供新證據,意義重大。本港亦是不少具高保育價值的物種,如大頭龜、穿山甲、香港雙足蜥及黑臉琵鷺等的棲息地。不只海洋和陸地的物種多元,本港的雀鳥種類亦超過580種,佔國家全國總數約1/3。

郊野公園廣受歡迎,每年吸引約1 200萬訪客人次。
郊野公園廣受歡迎,每年吸引約1 200萬訪客人次。

至於香港的郊野公園,很多都以與市區近在咫尺而聞名,遠足路徑既有輕鬆的自然步道,亦有具挑戰性的山路,各種路線都能滿足不同行山者或遊人的需求。郊野公園廣受歡迎,從每年吸引約1 200萬訪客人次可見一斑。

政府設立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面積約37公頃,分為三個管理區域,分別為佔地5公頃的訪客區、11公頃的農業區,以及21公頃的生態區。
政府設立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面積約37公頃,分為三個管理區域,分別為佔地5公頃的訪客區、11公頃的農業區,以及21公頃的生態區。

至於昨日起向公眾開放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則充分體現了政府的積極保育政策。塱原位處雙魚河及石上河兩河之間,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農民種植水稻和蔬菜的理想地點。因為農耕作業,塱原擁有大片淡水濕地,是水鳥、兩棲動物及其他濕地物種的重要覓食、棲息和繁殖地,但隨着農業轉型,塱原曾經有荒廢,生態被破壞的危機。政府在2005年推行自然保育管理協議計劃,出資交由一些團體協助保育塱原的生態。計劃雖有一定成績,但因為地權分散,始終不能為塱原帶來全面和長遠的保育。

政府設立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來積極保育塱原是一個突破。透過主動將荒廢農地和部分旱田復修成濕田、水滋田、淺水池、沼澤等各種濕地生境,並興建灌溉水道,孕育各類野生動物、便利生態友善模式耕作,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不單止更好保育塱原,更可以達致「生態保育與農耕相輔相成」的目標。

生態公園面積約37公頃,分為三個管理區域,分別為佔地5公頃的訪客區、11公頃的農業區,以及21公頃的生態區。生態公園由昨日起開放予公眾,而用作「生態友善耕作」的農業區已於2022年10月開始租予農戶,種植各種蔬果,以維持塱原地區長久以來的農業活動。生態區包括多種濕地生境,有些是由修復荒廢農田得來,修復工作為公園內的濕地面積增加了8公頃。

我也和大家分享塱原自然生態公園自2019年開始建造以來的保育成果,過去3年極度瀕危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在塱原的數目增加兩倍至約50隻;瀕危的黑臉琵鷺近3年亦上升數倍至40多隻;2021年首次發現黑翅長腳鷸在塱原築巢,巢的數量亦由首年的5個增加至今年的50多個。此外,首次在香港發現的澳南沙錐是在塱原找到;今年5月漁護署更首次在塱原發現香港蜻蜓新記錄的淺色斜痣蜻。

無論是北大嶼海岸公園、紅花嶺郊野公園或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他們的保育成果實在得來不易,漁護署會繼續積極妥善護理這些生境,令香港的生物多樣性持續得以提升。

政府正積極推進於北部都會區設立面積比現時香港濕地公園大五倍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政府正積極推進於北部都會區設立面積比現時香港濕地公園大五倍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國家一直強調,我們必須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香港,進一步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政府致力保育自然生態,在建設美麗香港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除了本文所述的三個公園外,我們亦正積極推進於北部都會區設立面積比現時香港濕地公園大五倍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是改革性的新概念,結合保育、康樂旅遊和漁農業發展,除了提升后海灣一帶生境質素和生物多樣性,增加北部都會區的環境容量,亦會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戶外生態教育及康樂體驗,並促進水產養殖業現代化。

在地域上,我們持續深化與內地在生態保育上的合作。漁護署及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今年 8 月簽署了《「深圳梧桐山-香港紅花嶺生態廊道」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加強雙方就共同優化跨境生態廊道、提升兩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連通性的合作。漁護署亦正與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進行商討,期望能於明年設立「粵港中華白海豚海洋保護區網絡平台」,加強兩地在保護區管理監控、生態監察科研和科普宣傳等的交流合作,以更好地保育兩地水域內的中華白海豚。

我們亦會結合鄉村文化特色,推動嶄新的深度生態遊體驗,包括於明年初在印洲塘的村落舉辦以「聲—色—味」為主題的跳島遊活動,提升大眾自然保育意識,並創造經濟效益,及促進城鄉共融。環境及生態局亦正積極更新香港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制訂至 2035 年的完整策略,進一步完善保育本地自然生態的工作,為國家以至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貢獻。

2024年11月10日